中国经济史第4部|西汉的财政货币政策-宝慈资产 确定性收益.后社保时代 
中国经济史第4部|西汉的财政货币政策
作者:陈瑛      日期:2016-12-22

       上周我们讲了中国经济思想两大传统,一个是自由经济思想,另一个中央计划经济思想,这两种思想交替出现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自由经济思想和中央计划经济思想实际上是解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两大问题,而这两大问题至今也是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这两大问题的交替出现也就导致了两个经济思想的往复。未来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两个经济思想的支撑,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调和这两种思想,不论是否能够解决这两个思想间的矛盾,但是相信最终还是能促成经济有序的发展。

       西汉是中国最早的、统一时间超过百年的帝国,它的经济政策为接下来的两三千年奠定了基础,了解西汉的经济发展对理解现代经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作为一个延续了三千年的文化体,是具有很深的烙印和传统的,所以我们今天来讲一讲西汉的财政。

       西汉的财政和现代的财政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分为政府财政和王室财政,这是和王权的专制统治相关的。政府财政最高负责人叫大司农,收入来源包括田租、算赋、更赋等,其中田租比较轻,只收十分之一,在灾年甚至达到三十分之一,相比之下算赋和更赋就比较重了,算赋和更赋指的是人口税和代替戍边的税赋,以更赋为例,西汉成年男子需要去郡县服徭役一个月,如果不愿意服徭役的话就要缴纳金钱来代服,一个月需缴纳两千文,同时还要去边关服兵役一年,如果不愿意服兵役的话一年则要缴纳二点四万文钱,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举一个例子,在汉朝,普通民众一年祭祖外加衣着的花费也不过六百文钱。

       政府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祭祀、军费、土建、外交、救荒、行政等,西汉时期行政人员的工资相对比较高,比如“三公”,每月俸禄有六万钱,御史大夫则有四万钱,比较之前普通民众的一年花费,官员的收入非常高了。政府财政的最终来源是土地和人口税,因此是比较稳定,但是当军费开始增加时,稳定的政府财政就入不敷出了。

       再来说说王室财政,王室财政主要管理人员称为少府,来源包括对经济作物征收的税、市井税(包括房租、商业税等)、口赋(小于十六岁的人口税)等,从收入来源可以看到,王室收入和工商业发展密切相关,虽然不如政府财政稳定,但是在工商业繁荣时期将是一笔巨大财富。王室财政主要用于内宫支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都是比较节俭的,到了汉武帝时期就比较讲排场了,嫔妃宫女达到数千人之多,而且她们的收入待遇也非常高,能和一些高级官员相比,由于汉武帝时期工商业比较发达,所以王室财政收入比较充裕,汉武帝甚至拿出部分王室财政收入补偿政府财政收入,用于军事支出,同时还要求和商人以及高利贷者分享利润用于军事扩张。汉武帝还对所有工商业者征收百分之六的财产税和百分之三的流转税,但是由于工商业者采取各种手段避税,所以四五年之后汉武帝又颁布新的政策鼓励民众互相告发检举,没收偷税漏税人的财产,该政策一出,政府没收了大量商贾的财富,打击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

       可以看到,西汉早期的农业和工商业都是繁荣发展的,经济基础非常好,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将财政分隔为政府财政和王室财政,其中工商业的发展对政府财政的增长并没有直接影响,因此国家发展并没有真正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并且最终采用强制打压工商业的手段来补充国库。财政分隔使经济的发展偏离了自由经济的体制,王权的统治一直持续到了二十世纪初期,两千多年的重农抑商思想得到不断强化。假设当时政府财政部分来自工商业,在军事扩张时期工商业也将得到扩张,两者相互促进,那么我们或许在两千多年前会走上十四至十六世纪西方列强的扩张道路。

       工商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金融流通体制的变革,汉武帝时期铸造了五铢钱,将铸币税收为国有,实行了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使得五铢钱被广泛接受,甚至流传到了三国、南北朝时期,这种统一的优质货币产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西汉时期为后世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货币基础。

宝慈研究院作为宝慈资产核心研究机构,坚持历史理性分析框架,把握市场动向,结合当下热点,分析文章具有严谨逻辑和数据支撑。这些内容会在公司网站晨瑛长期投资”微信公众号、“陈瑛_长期投资”新浪微博同步更新。另外可以在喜马拉雅听蜻蜓FM订阅收听晨瑛长期投资的音频内容。

晨瑛长期投资 微信公众号




评论:

提交

评论列表:

 

你还未登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