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的全新挑战:经济去中心与金融去银行-宝慈资产 确定性收益.后社保时代 
央行货币政策的全新挑战:经济去中心与金融去银行
作者:陈瑛      日期:2016-12-26

 

       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陷入“流动性陷阱”,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驱动经济进一步增长。同时,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各国的负债率均大幅上升,财政刺激政策受到负债率高企的抑制无法进一步发挥作用,传统经济学曾经有效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都陷入失效的境地。

      根本原因在于主要经济体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两大特征:一是,各主要经济体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20-49岁主力消费人群相继达到顶点。2015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5%,欧洲为20%,美国为15%,中国为10.5%。老龄化社会意味着消费需求增速的下降和储蓄需求的进一步上升,体现在经济上就是经济增速的下降和通胀的持续下降(见图1)。

       二是,科技发展带来共享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呈现去中心化趋势,带来经济社会管理的去中心化要求,英国脱欧和美国民粹主义抬头正是这种去中心化要求的体现。同时,科技发展又使人与人之间和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全球经济又因为便利的信息等交换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全球化,只不过这种全球化不再是政府和企业贸易驱动的,而是个人交流驱动的。

       人们的消费行为趋于一致,青年文化也趋于一致,共享经济的发展带来现有资源组织形式调整,从而驱动经济的增长,而不再是过去新资源和新产品的出现来驱动经济增长。阿里巴巴、饿了么、顺丰快递、Facebook、Airbnd等大型服务性平台的产生,为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到达消费者的途径,企业越来越趋于小型化,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超大规模公司将趋于拆解和细化,在公司内部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独立事业部。

       这也对传统的融资途径带来挑战。一方面,以银行为核心的间接批发融资模式无法适应企业的微小化趋势。企业微小化意味着银行需要更多的运营成本来覆盖这些企业,同时企业微小也意味着单个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是低的,同时它们成长的速度也将是惊人的,这就需要以直接股权和债券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来满足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资金需要。同时,不同于过去大量投资设备的巨型制造业企业,微小的服务型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远远小于大型企业。传统的银行为核心的间接批发融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去中心化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由于利率持续处于低水平,企业和个人储户会逐步离开传统的银行,进入债券和风险资产寻求更高的收益。过去几年,日本和欧洲率先实行负利率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银行部门占金融机构总规模下降的趋势,而保险和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占比却持续上升。日本银行占金融机构规模的比重从2000年的53.5%,下降至2006年52.1%。与此同时,保险、基金等规模占比分别从15.2%、3.6%上升至19.0%、8.9%(见图2)。欧洲银行部门相对规模占比从2011年的55.1%降至2014年的50.7%,而保险、基金等非银机构占比分别从11.8%、10.1%上升至14.7%、15.3%(见图3)。

       预计这种资金供给和需求两端都逐步脱离银行体系的趋势将持续,这也将对以银行体系为主要调控工具的中央银行带来政策调整压力和要求。如何适应金融的去银行化和经济的去中心化是未来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真正挑战,同时也是经济学理论需要创新发展的方向。

欢迎关注我的其他媒体平台,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公众号:晨瑛长期投资

我的微博:陈瑛_长期投资

新浪博客:陈瑛_长期投资


评论:

提交

评论列表:

 

你还未登录!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