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第7部|三国时期——屯田者得天下-宝慈资产 确定性收益.后社保时代 
中国经济史第7部|三国时期——屯田者得天下
作者:宝慈资产      日期:2017-01-12

 

导语:东汉末年处于乱世,最大的问题是粮食供给。三国时期大约维持五六十年,曹魏势力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与他们采取的屯田政策密切相关。采用兵屯+民屯的形式扩大屯田规模,官方只收取很小部分的收成,从根本上解决了曹魏军队的粮食问题。

 

公元22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存在时间超过百年的帝国——汉帝国终于灭亡了,汉帝国的很多经济制度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依据。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共计超过三百年,按照儒家的评价标准,这三百年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时期,同时对于这一时期整体评价也相对比较低。其实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以及物质的发展水平还是比较高的,这个时期诸如王羲之这样的士族大家,他们的生活非常奢靡,但是底层民众的生活却相对悲惨。

今天我来聊一聊魏晋南北朝的第一个时期——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大约维持了五六十年,曹魏势力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我们不去谈所谓的谋略,单就说说当时的经济,曹魏之所以能够笑到最后,和当时他们采取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屯田制。东汉末年处于乱世,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当时河北袁绍的军队靠吃桑葚为生,长江淮河一带的袁术军队靠吃螺肉裹腹,民众流离失所甚至易子相食。

结合当时的现状以及历史上的成功案例,曹操提出屯田的建议。当时曹操收编了黄巾军三十万人,因此粮食短缺问题凸显,为此他要求辖区内地方官将耕牛出租鼓励农民独立生产,同时将士兵、流民编组,采用兵屯+民屯的形式扩大屯田规模,并且承诺只要愿意参与屯田,官方只收取很小部分的收成,从根本上解决了曹魏军队的粮食问题。

屯田制在曹魏势力中一直得以延续,到了曹芳继位,邓艾就提出在淮河两岸屯田,共计屯兵五万,战时一万人种地四万人打仗,停战时四万人种地一万人修养,四万人每年可以完成生产五百万斗米的任务,确保了粮食的供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蜀汉以及东吴也都推行过屯田制,但是由于在执行层面存在问题,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而曹魏之所以成功在于土地属于政府、收获物属于军队,完全将私有制排除在外,这种土地国有制确保了屯田政策的彻底成功。

反观东吴势力,东吴处于长江中下游以及岭南地区,属于农业高产区。到了孙权称帝时采用了类似于屯田制度的政策,即士兵在无战事时期是需要进行耕种的。但是到了执政后期,孙权为了笼络人心,将土地封赏给了臣子,导致土地开始私有化,在促进大士族发展的同时制约了国家的发展,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导致了东吴屯田的失败。

再来看看蜀汉,一直到蜀汉建立初期,都没有屯田制,由于蜀汉用兵过于频繁,且粮食供给不足以及运输困难,导致诸葛亮的几次伐魏都以失败告终。待诸葛亮去世姜维上位,他率领士兵进行屯田。曹魏因蜀汉屯田感到担忧,于是尽出十八万雄兵灭了蜀汉。

由此可知,三国时期粮食供给问题是经济发展、军事行动的核心问题,曹魏以土地国有为基础,推动兵屯、鼓励民屯,对势力扩张起到了保障性作用。而东吴的土地私有化以及蜀汉迟来的屯田制则进一步说明了三国时期屯田者得天下的道理。

下期我们来聊一聊北魏的均田制。

 

宝慈研究院作为宝慈资产核心研究机构,坚持历史理性分析框架,把握市场动向,结合当下热点,分析文章具有严谨逻辑和数据支撑。这些内容会在公司网站晨瑛长期投资”微信公众号、“陈瑛_长期投资”新浪微博同步更新。另外可以在喜马拉雅听蜻蜓FM订阅收听晨瑛长期投资的音频内容。

晨瑛长期投资 微信公众号

 

评论:

提交

评论列表:

 

你还未登录!

登录注册